給景觀設計師支招:環境教育類場所可以這么建
注:本文為刪減版,不可直接引用。原中英文全文刊發于《景觀設計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2022年第6期。獲取全文免費下載鏈接請點擊https://journal.hep.com.cn/laf/EN/10.15302/J-LAF-0-030006;參考引用格式見文末。
導 讀
人類的環境友好行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PEB)可推動可持續發展,而PEB干預策略是PEB實施效果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文獻綜述,總結適用于景觀規劃設計的PEB干預策略,結合規劃設計的方法和流程及筆者觀察所得,提出針對環境教育類場所的規劃設計框架:前期調研-PEB干預策劃-制定設計任務書-場地設施規劃設計-維護管理策劃-使用后評估-調整。該框架可以為景觀規劃師及設計師提供一定指導,同時也可以幫助場地運營者和研究者拓寬對于此類項目的思考維度。
關鍵詞
景觀設計學;環境教育類場所;環境友好行為干預策略;規劃設計框架;保護心理學
4月19日(周三)LA Frontiers “學述”對話
聽作者解讀環境教育與景觀規劃設計
基于環境友好行為干預視角的環境教育類場所規劃設計思考
Thoughts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i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tervention
作者
牛牧菁1,鐘樂2
1 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
2 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
可持續性與環境友好行為
人類的環境友好行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PEB)可推動可持續發展,此類行為的培養常依托社區花園、環境教育基地、自然保護區、專類園、國家公園等各類場所而開展。PEB干預策略是PEB實施效果的重要保障,其在景觀規劃設計領域中的研究與應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當前研究與應用尚存在以下不足:1)規劃設計關注點往往在于環境教育而非PEB干預,且環境教育策劃后置于規劃設計;2)缺乏對PEB干預行為本身策劃,PEB干預策略的運用較為單一;3)缺少包含場所運營與維護視角的完整規劃設計框架。
因此,本文試圖回應以下三個問題:
1)環境教育類場所中可使用的PEB干預策略有哪些?
2)PEB干預策略如何融入景觀規劃設計?
3)環境教育類場所的規劃設計框架具體應包含哪些內容?
基礎理論與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PEB指個體最大程度減少對自然和人工環境的負面影響。促進PEB的發生在保護心理學領域被稱為“PEB干預”。本文所研究的環境教育類場所是指將PEB干預策略主動融入其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管理等過程,能夠培養和激發人們產生PEB的公共綠地。本文所探討的PEB包括個體在環境教育類場所內部以及在場所外發生的行為。
在實踐領域,自然教育(natural education)側重于“自然”環境下人的感知、感覺、情感培養,以及自然缺失癥的治療等,而環境教育側重于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模式和經濟模式,對自然生態和人工環境同樣關注,且更關注行為的改變。筆者選擇“環境教育類場所”這一術語來概括本文的研究對象,其中“場所”一詞可突出PEB干預與人和社會緊密相關這一特性。
PEB干預策略
筆者以《牛津環境與保護心理學手冊》和《環境心理學介紹》為PEB干預策略選擇的基礎。
PEB干預策略可分為個體(person)和情境(context)兩大類,表1中所示9種策略較適合于環境教育類場所。為實現PEB干預效果最大化,環境教育類場所的規劃設計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策略,作用于不同人群。
PEB干預策略融入環境教育類場所規劃設計
環境教育類場所的規劃設計需將上述PEB干預策略細化為各種干預形式,再落實于具體的設計需求。其中涉及的階段包括:前期調研、PEB干預策劃、制定設計任務書、場地設施規劃設計,以及運營管理策劃(表2)。
當前,需要實施科學而系統的PEB干預策劃。相關規劃設計實踐往往忽視了以下幾個方面。
軟性植入其他功能面向的是場所內大多數的使用者。除研學基地外,其他環境教育場所的大部分使用者并不以接受教育或改變行為為到訪目的。因此,PEB干預策劃需高度重視軟性植入PEB干預設計,通過潛移默化的信息傳達影響使用者。
動物園游客餐廳學生設計:將熊貓進化史融入餐廳桌布和餐墊的產品設計之中 ? Li Yumeng
動物園游客互動機器學生設計:在游樂設施的優化設計中設置互動設施模擬喂養動物 ? Lu Xiarui
動物園游客休息區學生設計:為兒童設計的尋找動物足跡的游戲空間,并配有科普知識和保護常識的獎勵貼紙打印機器 ? Dan Wei
“展示使用者的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可有效提升PEB干預效果。獨立的反饋設施或加入反饋功能的設施可以讓使用者更清楚行為后果,并及時作出調整,亦可促進公眾對PEB的關注。
塑造良好生態環境并非新的理念,從PEB干預的角度而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干預對象對場所建立信任的基礎,信任又是對象接受干預信息的基礎。制定環保的場地維護方案和采用生態設計方法同樣重要。
設計師需要為展示公眾PEB干預成果提供更充足且合理的場地和設施。設計團隊需要在策劃階段對公眾參與各類PEB干預活動的過程、形式、成果有所預判,以優化行為展示效果,塑造環境友好的場所氛圍。
以筆者在雙秀公園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為例,公園廣場中缺少適合展示活動成果、宣傳海報的設施 ? 牛牧菁
受限于成本及市場需求,目前勸導技術在環境教育類場所中的應用尚不廣泛。勸說型科技不同于簡單的廣播提示,可以更隱蔽地結合建筑、設施,使用智能系統提供更易被干預對象接受的行為反饋。隨著科技發展,此類技術有望被引入更多場所。
環境教育類場所規劃設計框架
環境教育類場所的規劃設計框架需要充分考慮運營需求,并制定使用后的管理和維護計劃。同時進行科學、系統的評估,從而進行后續設計提升。本研究提出“前期調研-PEB干預策劃-制定設計任務書-場地設施規劃設計-維護管理策劃-使用后評估-調整”的規劃設計框架。
環境教育類場所規劃設計框架 ? 牛牧菁,鐘樂
前期調研
在常規場地及周邊空間、社會環境調查的基礎上,重點關注潛在干預對象(場地內所有使用者)調查和運營調查。設計團隊需明確干預對象的年齡層、受教育程度、到訪目的與途徑等特征,同時根據場地類型確定服務范圍,選擇相應的方法展開使用者調查。
設計團隊還需要通過調查了解場所的運營計劃和人力資源現狀。此外,還需要掌握運營方活動組織人員情況。
PEB干預策劃
PEB的選擇應遵照以下原則:首先,選擇低障礙行為。第二,選擇具有溢出效應的行為。第三,根據場所自身特性選擇PEB。
根據運營方設施維護和使用者管理的能力選擇干預形式(表2),并明確相關后續工作。
與其他PEB干預策略相比,環境教育最為復雜,需制定專項策劃,包括教育資源梳理、教育模式策劃、教育人員合作培訓與提升三部分。環境教育需要秉承寓教于樂、追求質量而非數量的原則。
環境教育策劃框架 ? 牛牧菁,鐘樂
教育資源包括具有正面教育意義和反面警醒意義的信息。首先,需保證資源的全面性。其次,通過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形成議題。其后,在使用者個體可操作層面提出明確的PEB行動指導。最后,對知識點進行分級分類,建立具有場地特色的教育知識庫。
教育模式策劃包括環境解說系統、教育課程、環境服務活動三個方面。
1)環境解說系統策劃包括設施類型選擇和解說內容策劃。初始資金投入、運行維護財務成本、信息更新所需的人力資源是設施類型選擇的依據。此外,設施和內容兩者互相影響,針對不同類型的信息應采取多樣的可視化形式及互動形式。
2)教育課程策劃包括制定課程主題、課程分級和課程形式。根據教育議題劃分課程的主題;課程分級與干預對象類型和教師教育能力有關,且主要受制于后者。常見的課程形式包括互動式授課、課堂式授課、研究小課題,以及專業講座。
3)環境服務活動的開設需具有明確意義?;顒又黝}可分為場地環境衛生維護、場地營建、場地使用者管理、場地生態環境調查四類,其中一些對技能和知識有較高要求的活動應為參與者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以保證實施的效果。
對內部人員應制定針對教學方法和知識提升的培訓計劃;對合作教師應制定授課標準,并根據測評反饋進行科學而系統的優化教學。
制定設計任務書
設計任務書的制定旨在幫助設計團隊平衡PEB干預目標與場所基礎功能需求,并為與甲方協商運營方案提供討論基礎。在對潛在干預對象進行調查和PEB干預策劃的基礎上,結合場所在環境、功能、設施等方面的基礎需求,制定設計任務書。
場地設施規劃設計
首先,以PEB干預為主要功能的場地,應該設置解說路徑,并作為交通組織的核心線索。第二,應通過敘事性景觀和具有趣味性的干預設施潛移默化地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通過信息可視化和互動設計激發使用者的興趣。第三,應關注設計細節。第四,設施應盡量便于不同年齡和行為能力的人群使用,并盡量為行為受限人士提供環境服務的可能。
維護管理策劃
維護管理規劃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第一,使用者管理條例的制定需與運營方執行能力相匹配,優先使用名譽性獎勵。第二,綠化養護應以生態良好為目標。第三,場地保潔應在不引發安全事故的前提下盡量保留自然痕跡,使用園林廢棄物堆肥。第四,環境問題控制需要場地監測和使用者管理并行。第五,及時更新環境解說系統和環保宣傳中的時效性信息,并不斷優化教育課程、活動內容和形式。
使用后評估與調整
場地運營一段時間后,應對PEB干預效果進行使用后評估(表3),根據評估結果,提出調整與優化方案。
結語與展望
本文提出了一些設計思維建議,但尚存在局限性:
1)本研究所使用的PEB干預策略基于西方研究成果,缺少中國本土化的實踐檢驗。
2)不同場所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在應用中還需結合場地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3)本框架主要面向多專業背景的設計團隊,因而存在一定應用門檻。
此外,本文為環境教育類場所規劃設計提出未來研究與實踐探索的幾個方向:
1)此類規劃設計中如何組建具有綜合能力的設計團隊,需要吸納哪些專業的人員,或景觀設計如何突破學科邊界,才能有效提升對此類場所的設計能力?
2)在規劃設計日趨專業化精細化的今天,如何編制科學、合理的設計任務書需要進一步探索。
3)目前并無研究表明在荒野環境中的PEB干預效果高于人工環境,因此在當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希望更多設計師可以關注城市環境下居民身邊的環境教育類場所的設計。
4)應建立項目長期評估機制,加強PEB干預項目實證研究,從而科學而系統地提升行業設計水平。
部分參考文獻
[1] Hansmann, R., & Binder, C. R. (2020). Determinan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sitive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n analysis of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 actions. Sustainability, 12(20), 8547.
[2] Kim, J. E. (2017). Fostering behaviour change to encourage low-carbon food consumption through community garde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Sciences, 21(3), 364-384.
[3] Jiao, Z. (2015). Outlook on bas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China.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40(6), 76-78.
[4] Zhang, Y., Xiao, X., Cao, R., Zheng, C., Guo, Y., Gong, W., & Wei, Z. (2020). How important i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o eco-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n protected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dicting local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739), 139899.
[5] Zelenika, I., Moreau, T., Lane, O., & Zhao, J. (2018).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 in a botanical garden promote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willingness to ac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24(11), 1581-1596.
[6] Esfandiar, K., Pearce, J., & Dowling, R. (2019). Personal norms and pro-environmental binning behaviour of visitors in national parks: The development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44(2), 163-177.
[7] Abrahamse, W., & Matthies, E. (2019). Informational Strategies to Promot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 Changing Knowledge, Awareness, and Attitudes. In: L. Steg, & J. I. M. de Groot (Ed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pp. 261-272). Wiley.
[8] Kollmuss, A., & Agyeman, J. (2002). Mind the gap: Why do people act environmentally and what are the barriers to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8(3), 239-260.
[9] Schultz, P. W., & Kaiser, F. G. (2012). Promoting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S. D. Clayton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and Conservation Psychology (pp. 556-58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Clayton, S. D., & Saunders, C. D. (2012).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and Conservation Psyc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 Steg, L. E., & De Groot, J. I. (2019).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John Wiley & Sons.
[12] Wals, A. E. (2012). Learning Our Way out of Unsustainability: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 D. Clayton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and Conservation Psychology (pp. 628-64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3] Midden, C. J., & Ham, J. (2019). Persuasive Technology to Promot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 In: L. Steg, & J. I. M. De Groot (Ed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pp. 283-294). John Wiley & Sons.
[14] Bolderdijk, J. W., Lehman, P. K., & Geller, E. S. (2019). Encouraging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 with Rewards and Penalties. In L. Steg & J. I. M. De Groot (Ed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pp. 273-282). John Wiley & Sons.
本文引用格式 / PLEASE CITE THIS ARTICLE AS
Niu, M., & Zhong, L. (2022). Thoughts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i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terventi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10(6), 48-67. doi:10.15302/J-LAF-0-030006
編輯 | 田樂,王胤瑜
翻譯 | 田樂,王胤瑜,肖杰
制作 | 高雨婷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以景觀中國編輯版本轉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投稿郵箱:info@landscape.cn
項目咨詢:18510568018(微信同號)